首页 > 地方国资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解读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有企业的角色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方案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鲜明导向。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坚实的、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来适应并引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探讨实现此目标的途径。

一、科技创新:国有企业的重要使命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被推到了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之中。在此背景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科技创新自然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产学研用创新链条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一是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关键核心技术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等方面,要发挥其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的领军作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构建一个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主体作用,创新链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国有企业要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以便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并发挥市场在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同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创新的积极性,推进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并大幅提升创新效率。
三是转化应用,实现价值国有企业需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主动作为,利用其市场需求感知、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优势,积极构建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谋划阶段,明确自主可控的目标,应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技术产品,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和迭代升级技术产品。将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打通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解读】科技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考核。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营业收入*100%
研发投入加回。在计算年度净利润、经济增加值等经济效益考核指标时,可以将研发投入按比例视同利润加回。
首台套应用。设立专项基金,针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技术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扶持。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平等参与企业招标投标活动。

二、产业引领:打造现代化产业链

国有企业在中国的产-学-研-用创新链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既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产业升级、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力量。无论是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还是在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的研究上,国有企业都应该勇挑重担,担当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
一是全球化视角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国有企业应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一方面,加强对外开放合作,通过对外投资并购、优化全球布局、打造国际品牌,增强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另一方面,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的技术、标准、装备和服务“走出去”,持续推进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二是传统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助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这包括加速技术改造、设备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的现代化水平,以及推进产业链的高级化和产业链的现代化。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在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的投入和发展,助力这些高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国将有可能在未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有利地位。
四是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要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的统筹,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推动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创新效率,从而助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解读】产业支持政策:
打造产业链链长。截至2022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分两批遴选出16家“链长”企业,主动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2022年,这些企业完成强链补链项目投资1300多亿元,解决了270余个产业链难点。
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链园区:发展产业园区,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
共链行动构建产业联盟:共链行动聚焦中央企业的产业链间协作、中央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融合,重点在供需匹配、协作配套、创新合作、资源共享、产业赋能、产融结合、央地合作等方面形成一批示范项目。2023年,中央企业将开展10场左右重点产业链融通发展专题活动,产业链方向涉及移动信息、高端装备、先进化工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

三、安全支撑:坚实的国家战略安全保障

在维护国家安全、国民经济的命脉领域,国有企业的作用尤为显著。从强化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资源供给,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有企业需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的底线,提升稳定性的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其应有的兜底托底作用。
一是稳固基础设施安全: 通过加强国有资本在电网、通信网等关键领域的投入,确保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在危机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和恢复。
二是确保能源资源供给: 积极布局国内外的能源资源,不仅要确保国内能源的稳定供应,也要在全球范围内多渠道、多手段确保能源的安全。
三是维护产业链与供应链: 构建和保护一条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找并稳固关键的供应节点,避免在国际政治经济风波中的被动局面。
【解读】战略保障政策:

强化国有经济在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等领域的控制地位,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提升对运输通道的掌控力。

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维护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网络安全。


版权所有:中企国研企业管理中心

咨询热线:13718738373  (微信同号)

微信公众号:        QQ:853016712

邮箱:zqgypx@163.com   853016712@qq.com

网址:zqgyqypxw.com

京ICP备202200495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国研(北京)企业管理中心

成就卓有效的管理者

扫一扫,关注